标签归档:古代

古代没有空调,皇帝是怎么避暑的?

随着条件变得越来越好,空调也普及了开来,尤其是在酷热难耐的夏天,空调间就成了人们最大的乐园,甚至很多的网友都表示,这个夏天,我的命完全就是空调给的。而古代人可没有这么高的科技,那他们是如何避暑的呢?

古代没有空调,皇帝是怎么避暑的?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眼红

对于平民阶级来说,他们大多数的人的生活并不是十分的富裕,因此,斗笠就成了老百姓们的避暑神器,既能遮阳,也能通风,而古代人就利用这样的原理,建造了冷巷,每当到了夏天,冷巷就成了平民百姓们聚集的地方。

古代没有空调,皇帝是怎么避暑的?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眼红

那么皇帝和贵族是如何避暑的呢?首先第一个方法,让仆人拿着扇子,日夜不停的扇,算是十分绿色和环保的电风扇了。其次这个方法就比较高端了,那就是使用冰块来消暑,有很多的朋友就疑惑,夏天的时候,古代人是从哪里搞到冰块的呢?

古代没有空调,皇帝是怎么避暑的?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眼红

其实很简单,皇帝或者贵族会在冬天的时候,专门前往有冰块的地方,将冰块采集回来,然后就保存进自己家的冰窖中,等到了夏天的时候,直接将冰块取出使用就好。至于皇帝,那就更高端了,直接命人修建避暑山庄。

古代没有空调,皇帝是怎么避暑的?放在现在很多人都会眼红

最为有名的就是承德避暑山庄了,由于山顶的气温较低,绝对是一个避暑的好去处,而在这段时间,大臣们所有的奏折都会传递到皇帝避暑的地方来进行集中处理,有什么要事商议的话,直接把大臣叫过来就行了。

在没发明眼镜之前,古代人近视了怎么办?

古人读书刻苦,眼睛难道不会近视的吗?在那个没有眼镜没有激光治疗术的漫长岁月里,要怎么熬过被老眼昏花和近视眼折磨的漫长岁月?

蜡烛用不起

白天读书自然光没什么大问题,眼睛劳损大多发生在夜读的时候。

蜡烛正式发明大约是在唐代,白蜡是寄生在女贞树上的雄性白蜡幼虫的分泌物。

白蜡熔点82.9℃,质地硬而脆,燃烧时不至于变成液态,这个时期蜡烛才能被做成细长的柱状物使用。白蜡在明代时产量大增,从而取代蜜蜡成为制取蜡烛的主要原料。

虽然蜡烛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形态,但是因为生产成本高昂,普通老百姓是用不起蜡烛的。

北宋时期秉烛每条400文,常料烛每条150文。按照北宋当时的物价来看,10文钱就可以买到一斗粮食,也就是现在的12.5斤。一条秉烛可以换500斤粮食。按照一晚平均烧3根来算,秉烛夜读一晚上就要花费1200文,合1500斤粮食。

普通老百姓哪里有钱买秉烛,他们晚上照明多用灯油,宋代的灯油一般为植物油,这些植物油既用来食用,又可用来点灯照明。"庆元间,油钱每斤不过一百会",即一斤灯油100文钱。宋代读书人乔行简酷爱读书,常常夜以继日,"每夜提瓶沽油四五文,藏于青布褙袖中归,燃灯读书",如此可见燃灯一晚耗费灯油大概5文钱,比起蜡烛确实要便宜很多。

更穷一点的连灯油也烧不起,只能在晚上映着月光读书。

由于光线暗,加上灯油燃烧时冒出的黑烟,为人熟悉的唐代诗人白居易、宋代诗人杨万里、黄庭坚、陆游等都是眼疾重症患者。

古人创造的治近视方法

《本草纲目·葛蒲》记载:"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可不单单是因为观赏价值高,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

也有人直接从灯油上着手,把普通的植物油换成枸杞子榨出的油,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老少咸宜的方法是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用双手洒在紧闭的眼睛周围,据记载苏轼本人因写作过劳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兴宗长期坚持洗目,"令昏目复明,遂能读小字。"

有没有效果不好说。至少从讲卫生这一点上,是不错的。

剩下的一种方法是吃中药,药补加上食补。《本草纲目》记载多种药物有明目助读的功效,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

各种医学典籍中也记载了不少方剂用于治疗眼疾,比如加了磁石和朱砂的神曲丸;熟地、黄连、决明子、没药、菊花、防风、羌活、肉桂调制而成的地黄丸;巴戟天、肉苁蓉、五味子、构祀子、菊花组成的菊晴丸等等。

还有一种是火骨针灸法,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刺入对应穴位,即可治疗眼疾。《针灸易学·眼目门》、《奇效良方》、《针灸问答》都提示,灸大小骨空穴七壮,可以治愈多种眼疾,如眼睑赤烂、迎风冷泪等等。

真的没有眼镜吗?

那么,古代真的没有眼镜吗?当然不是。

眼镜出现之前,中国人民已经发明了读书必备利器:放大镜。国内现已发掘的最早的镜片是东汉王室刘荆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镜,该镜直径1.3厘米,嵌水晶直径1.1厘米,边厚0.2厘米,中间厚0.3厘米,可以放大物体5倍。

而真正意义上的眼镜传入中国是在明代宣德年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获得了极大发展,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促成了眼镜的发明。此后,眼镜被西方传教士带入中国,清朝后期真正流行开来。

清代的眼镜片有水晶、茶晶、墨晶及玻璃之分,镜片一般为圆形或者椭圆形,眼镜架梁有金、银、铜、骨、玳瑁、牛角、黑漆木描金花边及丝绳等等。眼镜盒有圆形、椭圆形、桃心形、长方形等,质地有绿鲨鱼皮套、丝绸、紫檀木等等。

清代早期眼镜一般都用来进贡,只有皇族成员有资格享用,中期以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有所提升,但还是主要用来进贡,皇帝会把质量一般的作为赏赐赏给有功的大臣,得到赏赐的大臣会把这视为无上荣耀。

古代没电,太阳一下山古人就睡觉了吗?

电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才逐渐成为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在这之前很长时间,人们都处于没有电的日子里面,那时候古人是如何度过漫漫长夜的呢?

古代太阳一下山,全世界就都黑了,人们不得已都要回家睡觉了,所以那时候人讲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能用燃油蜡烛进行照明,但那时候这些物品都是稀罕玩意。

穷人在天黑以后,早早就上床休息了,而那些有钱人可以点蜡照明,因此古人还是有一些夜生活的,到了晚上像青楼、‍戏楼等一些娱乐场所,都是灯火辉煌的。

古时很多朝代都会宵禁,还会派官差来街上巡夜,看看街上还有没有瞎晃荡的人,有时候还会被他们抓紧牢里,一旦要提人,必然要费些银两。尤其是过年的时候,官差巡夜更勤了。

除了有钱人夜里不睡觉以外,书生为了中榜,一般也都是彻夜苦读的,但是又没有钱买蜡烛,于是就有了什么凿壁偷光,月下看书,萤火虫读书的办法,这些光亮度不强,并且十分费眼,因此古人近视的也很多。

古人虽然没有电,但是夜生活也是十分丰富的,其实穷人们还有个度过夜生活的方法,相信不用我说你也知道了,要是古代有电的话,一家也不会有那么多个孩子。

古代没有指纹识别,签字为什么要画押按指纹?

大家仔细看看上面的图片,是不是很清晰的能够识别,在纸上是可以很清晰的按上指印的。

何为指纹识别,大家会想到现在的手机,指纹识别用于打开手机。

那么我们仔细想想,指纹识别的根本是什么,就是对比。用自己在手机里储存的指纹,和扫描生成的指纹对比,一样就成功,不一样就失败。

古代只是没有现代文明创造的高科技,扫描识别。不代表人工不能识别,不代表没有识别指纹的技巧。或许只为失传或者还没被考古学家发现而已。

我们就来说说为什么必须,画押,按指纹。

说古代没有指纹鉴别技术是错误的,根据文献发现,古代已经有了初级的指纹鉴定比对。  

据文献记载,其鉴定技术始于唐代。唐朝的文献中也有相应的记载,如唐建中三年七月十二日,士兵马灵芝急需银两,向报国寺建英和尚借钱一千,月息一分;如果建英和尚需要,随时可将本息收回;如马灵芝不能归还,建英和尚可将马灵芝的全部财产取走;恐无凭证,立捺印。(摘自德国著名指纹学博士罗伯特·海因得尔1927年出版的《指纹鉴定》。

从这件事上,我们能够知道哪些信息呢,契约,凭证都会按手印。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不承认,好办在按一个对比一看,不就知道了。

还有必须说的就是,古代很多人都是不识字,但是古人发现,每个人的指纹和掌纹都是不一样的。就成为了古人自己的身份的一种标记。

画押,就成为了一种证据。

其实,二千多年前的秦代,我国就有用指纹破案的记录可。在云梦出土秦简中的《封诊式穴盗》篇记载: “内中及穴中外壤有膝、手迹、膝,手各处”。这表明秦代司法人员已将“手迹”作为破案方法,并对作案现场进行司法检验的一种物证。

此后历代,都沿用在文书上以指模、掌模为鉴的习惯。我国古代军队有《箕斗册》,即登记士兵指纹,以便检查。这表明当时己能对指纹按形态、结构进行正确分类,并将这种分类特征和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